两种商业模式背后,还有着政府不同的角色定位。韩国政府素来有扶持财阀的传统,在三星九十年代刚刚进入液晶行业时,曾年年亏损,但政府给了超过60亿美元的政策贷款帮助其度过难关,后来更是享受了多年的税收减免。台湾则更信仰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单位保守谨慎,不愿过多介入市场。郭台铭就曾抱怨说“全球只有一个市场没有政府支持,那就是台湾”。近年来当局更是在民粹的影响下,多次阻拦科技企业向大陆的投资。所以台韩企业间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不公平的。
当然,传统而言市场经济本不应该让政府过分发挥引导指挥作用,但对半导体和面板等重投资行业来说,这个规律却并不适用。面板产线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而且有着逆周期投资的特点,单靠民间资本很难坚持下来,这就需要国家的力量支持。这是韩国厂商得以战胜日本的关键,也是持续对台厂形成竞争力的优势。近些年来,台湾方面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所以在发展下一代MicroLED技术的当口,由官方背景的工研院出面组织产业同盟,力图协调内部资源避免内耗。
但政府干预也并非没有弊端。一是政府资金容易遭到滥用,二是监管者与大企业利益绑定,会打压创新。韩国财阀与政治的勾连之深,我们稍微有关注新闻的都能见识到,这就是裁判下场竞争,必然破坏比赛公平性的表现。那么,怎么样既引入政府力量,又保有公平竞争环境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大陆独特的地域竞争模式了。
显然中国政府是乐于支持大企业的,这看起来似乎与韩国颇为相似,但区别却在于,与企业深度绑定的往往是地方政府。在某个地方,一个大型企业能独享政府资源,但它的竞争对手一样能得到其他地方政府的背书,这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竞争模式,即地方政府携龙头企业互相竞争的局面。中国面板行业的两大巨头,京东方背后是北京,合肥政府的大力支持,而第二名的华星光电也少不了深圳政府的影子。所以中国大陆的产业界,是既有政府扶持,又有相互竞争,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都有足够空间的独特环境,既可攻于国门之外,亦可守成于国内市场,弹性十足。这正是大国市场带给行业的巨大红利。
反观韩国和台湾,两地由于市场太小,无法形成如大陆般的多个经济区域。所以,产业政策要么像韩国一样,由中央政府深度介入,抱团与外国企业竞争,要么如台湾,主要靠企业自己出头。这两种方式在现代科技产业竞争中,都有着各自的缺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台湾和韩国这对曾经龃龉不断的老对手,其未来面板产业真正的威胁,其实正是飞速崛起的大陆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