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业的生死棋局

光电玩家
关注

目标,下一世代

商业战场从来波诡云谲,时代的变化让任何成功的法则都可能在下一秒就失去效用。台湾人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刚刚以为凭着尺寸优势熬过低谷期就可以战胜对手时,新的技术又开启了新的时代。当三星带着OLED技术出现在苹果新机的供应商名单的时候,台湾人明白,他们即将错过一个时代。此时,在液晶产业不仅韩国地位稳如磐石,更可怕的是,中国大陆的京东方也在崛起,并且同时从传统LCD领域和新兴OLED两个方向夹击。这种困境最直观的反映便是在2016年群创和友达销量直落到第四五名,被京东方一举超过。

下一步怎么办?LCD已是群虎环饲,而且需求已达顶峰,新兴的OLED技术由于资金有限,没有及时跟进已经在技术和产量上大幅落后。恐惧之下,台湾人想到了技术超越的办法。这一次,他们相中了MicroLED技术。

MicroLED比OLED的色彩更艳丽,尺寸更薄,功耗更低,寿命更长,响应也更快,但最大的缺点是,生产难度大,技术不成熟,尤其是涉及更换基板衬底的巨量转移技术,需要将大量微芯片转移到玻璃基板上,其精度,一致性和作业速度是极大的考验。因此,至今仍没有商用的量产品问世。

2016年底,由台湾工研院领头,联合四十家岛内企业建成巨量转移技术联盟,意图以集体的力量突破难关,攻克MicroLED制造难题。工研院电光所长吴志毅认为,台湾拥有完善的半导体制程,LED和液晶产业,在MicroLED这个涉及到多种技术的新领域里,台湾的产业集群优势是确保其领先于韩国和大陆的条件,因此,为了再一次赶超韩国,台湾面板厂必须押注于MicroLED上。

从逻辑上说,台湾的选择无可厚非。立足于自身的优势,避开明显已经成为红海的竞争领域,布局下一代技术方案上。但历史教训也告诉我们,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突如其来的技术飞越,角落里杀出的新势力,都可能让你苦心构筑的壁垒成为像马奇诺防线一样的笑柄。即使在面板行业,也曾经有过等离子,背投等风行一时的技术迅速被淘汰的惨痛教训。MicroLED固然看起来优点很多,但困难也一样不少,更何况OLED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当中,未必就没有赶上前者性能的可能性。

而且,退一步说,即便MIcroLED如愿成为了下一代显示的主流方案,但台湾人的对手,韩国三星和LG同样储备了技术。而大陆企业京东方在国内学界和政府的支持下,也具备了相当强的攻关实力。

所以,尽管台湾产业界摆出了全力冲刺的姿态,但未来鹿死谁手仍然未为可知。

模式之争

韩国和台湾的面板之争,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其实质是两地两种商业模式,甚至政府产业政策的交锋。

韩国是典型的财阀经营模式,仅仅一个三星集团,产值就占据了韩国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在显示行业,三星自己既生产面板,又制造终端产品。这种把每一个铜板都赚尽的经营模式让三星在收获产业霸主地位的同时,也丧失了开放的灵活性。几年前三星的晶圆代工水平曾一度领先台积电,但苹果公司始终不愿把太多的代工订单给三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三星本身也制造手机,而且是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没有人会把命运交托在敌人手上,即使有过短暂的合作。这便是台系厂商能够跟随苹果公司成长吃到最大红利的原因。

台湾人更青睐分工模式,做晶圆的台积电,做封装的日月光,做面板的群创和友达,大家都严守边界,以纯粹的供应商身份嵌入全球产业链。也因此,台湾企业与韩国财阀的竞争总是像车轮战一般,由不同选手轮番上场,跟同一个对手鏖战。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