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讲述 100 个人的故事》是雷科技推出的一个年度专题,由雷科技深度团队出品。科技大时代中,不只是行业巨擘才是“英雄”,众多的参与者们也在发光发亮。本专题聚焦你我身边了不起的平民英雄,通过他们的事迹、透过他们的视角,以另类角度呈现科技真相。
2006 年,人民网发布了一则刊文,标题是《屏幕包围了我们的生活》。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让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块 24 小时候命的屏幕——在地铁里、在路上、在深夜的床上。屏幕已经不是包围我们的生活,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和延伸。
自然而然,当屏幕成为现代生活的关键窗口,所有人都希望可以用上更好的屏幕,消费者、显示终端厂商、显示面板厂商以及更多的供应链企业一道将屏幕的显示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但最终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既是在屏幕前面的大众用户,也是在屏幕背后的每一个人。
一个人和一个产业
“OLED 是一条显示产业的弯路吗?”就在我把问题抛给屏幕面板工程师吴明之后,iPhone 14 Pro 灵动岛烧屏的新闻在 315 期间再次登上了热搜。早在今年 1 月就有部分用户发现仅仅不到半年,手上的 iPhone 14 Pro/Max 就在灵动岛附近出现了烧屏。而在过去几年内,OLED 屏幕烧屏的消息不绝于耳,数码爱好者中对 OLED 的质疑也始终存在。
但另一方面,在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主要显示设备上,OLED 都在持续挤占 LCD 液晶显示屏的市场份额,较早大规模采用 OLED 屏幕的手机更是如此,如今不仅是旗舰机标配,就连千元机也越来越多采用 OLED 屏幕。
吴明告诉我们,OLED 有机发光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寿命问题不可能被解决,只能进行不断地优化,“但就算 OLED 是一条弯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尽管没有正面回应我们的问题,但他强调,在 Micro-LED 等新一代显示技术远远还没有接近落地的情况下,OLED 相比 LCD 技术,在屏幕厚度、色彩和亮度等方面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绕开。
OLED 直接少了背光模组和彩色滤光片,图/EIZO
LCD 液晶显示屏幕一般由面板、背光、驱动 IC 芯片三大主件构成,但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由于自发光的特点,不需要 LCD 屏幕的背光。而直接去掉其中的背光层,让显示设备由此可以变得更薄,或是塞入更多、更大的元器件。再加上更高的亮度和户外可用性,这也是为什么智能手表、旗舰智能手机等小尺寸设备较早大规模使用 OLED 的关键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每个像素(包括三个子像素)可以独立控制开关,OLED 也可以实现更纯净的黑色以及更高的对比度,表现出更生动、沉浸的视觉效果,在较暗场景下区别更为明显,这也是灰蒙蒙的 LCD 所无法对比的。
更好的屏幕背后也是更复杂的技术和更高的成本。吴明说,虽然 OLED 在结构上更简单,但在技术复杂度上也更高,三星较早领导了整个 OLED 技术的产业化,一度垄断整个市场,当时他的工作才刚从 LCD 转向 OLED。
而在吴明奔向 OLED 那几年,国产面板为了追赶踩了不少技术、专利上的坑,一直到今天才敢说追上,甚至在部分指标上超越三星的顶级 OLED 屏幕。但国产屏幕的成功,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只是少数人的伟业。在吴明向我们展示的值班记录上,充斥了大量的夜班和加班。
回想起过去几年加班扑在产线的时光,吴明用“痛苦”和“自豪”来形容那段日子,尽管只是庞大产业链条上的小小一环,他还是在其中经历并见证了产业的大潮,以及中国显示面板如何一次又一次走上潮头浪尖。
这是他开始没有预想到的。
从 LCD 到 OLED
不管是 LCD 还是 OLED 面板,在制程上都分为前段 Array、中段 Cell、后段 Module。2017 年之前,吴明还是某家国内面板厂 LCD 产线上的工程师,在前段 Array 制程中他负责电路设计、良率以及其他 Array 相关问题。尽管如此,吴明更早就想过转到 OLED 方向。
吴明知道,LCD 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发展一定是 OLED,后者在面板性能上领先优势太大,只剩下除了“使用寿命”和“成本高”两个难关,但随着大规模量产,这两个问题都会持续改善。同时相比其他阶段,Array 制程的转型会更加容易,从 LCD 到 OLED,虽然还是要投入大量的学习,但他在 LCD 上积累的多年经验和知识可以直接带到 OLED 之上。
也因此,吴明对于“LCD 衰落论”其实没有感受到太多的焦虑,“大不了就转嘛,比起 Cell 阶段,我的转型成本确实比较低。”
当然,顾虑还是有的。在吴明下决心从 LCD 面板产线转向 OLED 面板产线之前,三星已经发布了搭载 OLED 屏幕的 Galaxy S6/S6 Edge,屏幕测试机构 DisplayMate 也惊叹于 Galaxy S6 的屏幕显示效果,并认为 OLED 屏幕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但在当时,吴明不知道,自己跳到 OLED 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一方面,受限于国内 OLED 产线的发展,2017 年之前国内面板厂商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决定了,只能容纳较少的岗位机会。另一方面,三星、LG 等韩国厂商曾经就做出过对 OLED 商用时间节点的误判,同时也错过了 2011 年后一段 LCD 高速发展的时间。
韩国面板厂商的误判,不仅留出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客观上也缩短国内面板厂商的追赶时间。当三星、LG 等韩国面板厂商过早地踏入 OLED 的商用阶段并减少 LCD 方面的产能投资,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等中国面板厂商同时开始集体“逆势”增产 LCD 面板,用吴明的话来说就是,“刚学会走没多久就跑起来了。”
吴明没有经历过国产面板最为艰难的时期,但在最早工作的几年间,他亲眼见证了中国 LCD 产业如何抓住机会,实现在全球市场的逆袭。等到韩国面板厂商反应回来重新恢复对 LCD 的投资,已经阻挡不住中国对手的脚步。到 2017 年,中国公司正式将韩国公司挤下了全球面板市场的头把交椅,此后不断扩大优势,确立了 LCD 领域的新一代霸主地位。
不过到了 2017-2018 年,“OLED 大局已定。”吴明说。首先是整个 OLED 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应用迎来了爆发,尤其是 iPhone X 的采用带动了整个产业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国面板厂商没有满足于 LCD 面板市场的成功,以京东方的首条第 6 代柔性 OLED 产线正式量产为代表,国产 OLED 也迎来了一轮新的爆发。
图/WINSTAR
市场和产线的爆发,让吴明真正下定了决心,并最终走到了 OLED 的产线上。而这也只是一个开始,以国产面板三杰——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TCL)为代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没有放松在 OLED 领域的追赶。
在吴明的回忆中,当时所有人都攒着一股心气,值班记录里的无数加班和晚班不只是痛苦和焦虑,同时也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和追赶,为了改进一道工序,他也曾 1 个月只休 1 天。
到去年,根据 CINNO Research 调查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三季度,国产智能手机 OLED 面板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市场的 30.4%,相较去年 20% 的市场份额又提升了 10%。具体到厂商排名,京东方凭借 13% 的份额仅次于三星,全球前十中有五家都是国内厂商。
图/CINNO Research
同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更多的中高端机型都开始采用国产 OLED 屏幕,最新发布的荣耀 Magic5 更是全系采用来自京东方、天马和维信诺的国产 OLED,还有之前发布一加 Ace 2/2V、努比亚 Z50 Ultra、realme GT Neo5 等。
但更让吴明在意的是,国产 OLED 屏幕的市场评价也在快速接近三星 OLED,甚至在高频 PWM 调光等领域表现得更好,消费者对高端手机也不再唯“三星 OLED”。
事实上,韩国《朝鲜日报》在 2021 年也警告韩国 OLED 产业,尽管韩国厂商还在独霸 OLED 面板市场,但中国厂商在 LCD 面板上发生的故事,很可能在 OLED 面板上重新上演,甚至超越韩国厂商也只需要:5 年。
为什么国产 OLED 又可以了?
2018 年 10 月,华为发布了旗下年度旗舰—— Mate 20 Pro,同时搭载来自京东方和 LG 的 OLED 屏幕,其中 LG 版本遭遇了严重的“绿屏”问题,反倒是首次“亮相”的京东方 OLED 表现出了较高的素质。
“坦白讲,当时大家都挺兴奋,华为和京东方开了一个好头,也让后续其他国产 OLED 少了很多阻力。”吴明回忆道,有鼓舞也有压力,但所有人都明白,技术追赶和成本控制依然是关键。而随着国内面板厂商的进步,OLED 面板的价格大幅下降,性能却还在继续提高。
由于职业习惯,吴明平常就比较多关注周遭人使用屏幕的评价和变化,看到搭载自己公司屏幕的产品偶尔也会有些小窃喜。尤其是这两年,国产 OLED 越来越好的同时,更常见,总让他想起与同事们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和工程上的问题。
事实上,今年国内面板厂商已经在很多方面追上了全球领先的玩家,甚至也有技术和底气在路线上进行挑战。比如在 OLED 关键的亮度上,国内面板厂商通过改良材料性能和蒸镀工艺,使得 OLED 的发光层在电流增加的时候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更高的亮度。
相比之下,吴明看到三星在 E5(发光材料)一代上采用微棱镜技术的时候,就认为“方向错了”。三星采用微棱镜技术(Microlens Array)的初衷是想通过透镜将光线更好地集中在正面,以实现同等功耗下的更高亮度,而数以百万计微型透镜组成的阵列也就是微棱镜技术。问题在于,微棱镜技术在提高亮度的同时,也牺牲了屏幕的可视角度。
不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微棱镜技术的改良空间也不大,即便 E6 上的二代微棱镜技术在可视角度和色彩方面有了一定的补足,综合来看还是不如直接在材料和蒸镀上的改进。
而在高频 PWM 调光方面,国内厂商已经走在了行业领先的位置。相较常规的 480Hz PWM 调光,国产 OLED PWM 高频调光已经突破到了 2160Hz,高于三星最高的 1920Hz。在今天的国内手机市场,PWM 高频调光已经成了线上用户的普遍关注重点之一,包括近期发布的荣耀 Magic5 Pro、realme GT Neo5 都支持了最高 2160Hz 的 PWM 调光。
国产 OLED 屏幕的进步也有目共睹。吴明也认为,受限于基材,国产的顶级 OLED 虽然在亮度和色彩方面同三星 E6/M12 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可视角度、色彩均匀性、色彩准确度和亮度均匀性等方面,但总体而言:
“我认为已经强于三星 E4 了,和三星的差距也被拉倒只差一个身位了。”
成功不是一种必然
显示技术是一个很残酷的行业,没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身处其中,吴明也常常感到行业的残酷——面板产线不能停,围绕产线的人也不能断;而不断起伏的行业周期,也在影响无数人的生活。去年面板行业出现了集体性的巨亏,吴明不仅耳闻了其他厂的裁人,甚至也见证了身边同事的离职。
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很难不陷入对自身价值的困惑。吴明告诉我们,他能走出困惑倒不是解开了,只是看到最近数码圈对国产屏幕的又一轮讨论之后,想通了一件事——尽管只是一家国内面板厂商里的普通工程师,但在国产屏幕崛起并且普及更好屏幕的进程中,他自认还是出了一份微薄的力量,足够了。
而在讲述中国面板行业逆势的故事中,一种曾经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国际产业转移”,指伴随着社会发达程度带来的成本变化,面板产业的中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美国转移到日本,之后再从日本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然后是中国大陆。
但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崛起,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国际产业转移”可以轻易概括。中国面板的成功不是一种必然,从 2003 年京东方开建 5 代 LCD 产线开启中国 LCD 产业元年算起,到 2022 年面板产能达 2 亿平方米,占全球 60%左右,中国面板厂商用近 20 年证明了国产屏幕的成功不是吃饱了坐在沙发就能得来,而是扑在产线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以及对战略的坚定和贯彻。
这是一批面板厂商以及背后的无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他们值得被记录,也被记住。
*文中所提吴明为化名。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国产屏幕改变了智能手机行业,谁改变了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