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显示的下半场战事,中国大厂OLED生态初现

智物科技评论
关注

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短期追赶三星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一线战机,依赖国产手机大厂高端市场的快速崛起

文/智物科技评论

在经历8个月的下跌后,LCD面板价格已经无限逼近面板厂商的现金成本,数千亿元的投入让国内厂商在LCD行业中笑到了最后,但液晶显示行业周期性波动却让他们获得了一次“惨胜”。

困则思变,在LCD产业中无法走出周期律的中国面板厂商开始加注OLED产业的砝码,而国内手机行业也适时地抛出了橄榄枝。

2月28日晚间,荣耀在巴塞罗那发布了旗舰产品Magic 4系列。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后的荣耀虽然已经摆脱了国外断供的限制,却仍选择国内厂商京东方和维信诺作为Magic 4系列的屏幕供应商。

荣耀的选择并不是孤例,2月24日发布的OPPO Find X5同样搭载了由京东方供应的柔性四曲屏,这也是首款由国内面板厂商独供的OPPO旗舰机型。

华为、小米、OPPO、荣耀几大巨头都开始选择国产OLED作为自己部分高端产品的供应商。其间各有缘由,小米选择华星光电是因为双方的股权关系;华为选择京东方,实则是被逼无奈。

而OPPO、荣耀的选择则更透露着追求关键、核心供应链多元布局的战略意味。如今,国内大厂当中只有vivo还在观望,还未正式使用京东方等国产大厂的OLED屏幕。

或许是巧合,有产业链消息人士向《智物》(ID:IntellegenThings)透漏,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前不久曾亲自到访深圳,老朋友华为之外,还与vivo、OPPO等公司高层相谈甚欢。照此进度,vivo也会很快转头,试验国产供应商。

国产大厂集体开始支持国内OLED供应商背后,一方面是对三星OLED暴政的不满。三星显示一贯态度强势,以及久居高位的报价有关,就连一向依赖韩厂OLED面板的苹果,自去年开始也大有扶持中国OLED产业的意味。

国产OLED的成长,必然依赖中国手机大厂的牵引

毫无疑问的是,国内手机厂商和面板厂商这种“结盟”式的合作关系,将高效推动国内OLED产业的发展,而苹果对于京东方等厂商的青睐也会让国产OLED面板成为行业主流。

不过,在国内OLED上游产业链严重匮乏的背景下,这样的发展模式究竟成色几何还有待商榷。毕竟在OLED产业中,材料端、设备端才是产业链中的“利润攫取者”,与LCD产业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不同,国内在OLED产业链上游的积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OLED行业在这个风口下,需要的不仅是产能的扩充,更重要的是加大对于上游供应链的探索,如此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成为韩厂真正的有力对手。

“天下苦三星久矣”

尽管近年来京东方等国内厂商逐渐成为行业中最快速的增长极之一,但这仍然无法挑战三星显示的霸主地位。

根据群智咨询的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1.2亿片,其中三星以72.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京东方市场份额仅为9.7%。

毫无疑问的是,在三星显示的OLED版图中,苹果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2021年全年1.69亿片的iPhone显示屏采购中,有超过9成来自于三星显示的供应。

这也让苹果在显示面板领域高度依赖于三星,使其议价能力受限。实际上三星几乎是唯一一家能够影响苹果利润获取的上游厂商,而苹果也当然不会甘愿如此。

2017年8月,《韩国经济日报》刊文称苹果投资了3万亿韩元(约合27亿美元)用于LGD的G6 AMOLED产线建设,苹果的目的也很明确,即扼制三星在AMOLED领域里一家独大的局面,以获得更大的议价权。

但LGD并没有像苹果想的一样成为扼制三星显示的主力军,甚至连质量都无法保证。

在iPhone 12发布后,有部分用户反应手机在暗屏状态下,屏幕会发出绿光,而苹果官方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LGD的屏幕存在一定的缺陷,后续会通过软件升级和系统更新的方式来解决。

折戟LGD的苹果并没有打消培育多供应商的策略,于是京东方在2020年开始走进苹果的视线,并顺利拿下了iPhone 13和iPhone的量产订单。

对于苹果而言,三星显示在OLED产业中的强势让其不得不在定价上做出让步,而国内厂商更是苦不堪言。

以2019年发布的两款旗舰机型为例:华为P30 Pro上搭载的京东方屏幕成本约为100美元,而小米10 Pro上搭载的三星显示屏成本直逼140美元。

虽然三星的OLED面板在屏幕素质和显示效果上要强于京东方,但两款旗舰产品的差价也确实太过于悬殊。

OLED市场当中,手机占据大半份额

三星显示的高昂报价不仅让手机厂商不堪重负,也让国产OLED行业在市场渗透阶段就陷入价格战之中。

在2020年,中国大陆厂商的OLED面板出货量约1.4亿片,同比增长约60.1%,但如果对比这一时期的国内OLED面板销售额就会发现,市场的增长并没有完全惠及到面板厂商。

根据UBI Research的统计数据,从2020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中国大陆OLED面板销售额分别为7.19亿美元、7.01亿美元、7.33亿美元和6.29亿美元,在市场大幅增长的背景下,销售额甚至出现了同比下降。

材料之围,何时能破?

国内OLED厂商在三星的压力下一次次刷低价格的同时,国内OLED产业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亏损问题。

曾有产业链相关人士向《智物》(ID:IntellegenThings)透漏,目前国内面板厂商除京东方外,几乎都无法在小尺寸OLED业务上盈利。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内OLED产业迟迟无法解决的良率问题。NPD Display Search曾做过测算,当OLED产线的平均良率能够控制在60%时,面板厂即可达到良率平衡点,而如果良率大于80%,小尺寸OLED模组的成本就有望与小尺寸LCD模组齐平。

这意味着国内大多OLED产线的良率普遍无法达到60%,相比之下,三星显示的OLED产线平均良率已经超过80%。

另一方面,OLED产业的成本构成与LCD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成本中占大头的设备、有机发光材料、IC驱动恰恰是国内OLED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

根据IHS Markit的统计,在LCD的制造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28%,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完全可以凭借这一项带来竞争优势,至于另一项成本占比24%的彩色滤光片和偏光片,中国大陆也有着非常成熟的供应体系。

但在OLED产业中,人工成本占比仅为9%,玻璃基板成本占比6%,与之对应的是35%的设备成本占比,以及23%的有机发光材料成本占比。

原材料和国产化设备的缺失,让国内OLED产业不得不在产业链中赚取最少的利润,同时承担着最高的资金风险。

相比之下,国外的上游厂商则借着国内OLED产业的东风赚得盆满钵满。

作为磷光OLED材料的发明者,通用显示器公司(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简称UDC)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5.5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净利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5%。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6年8月开始,UDC先后与天马微电子、和辉光电、京东方、TCL华星、国显光电等全部从事OLED产业的中国大陆厂商签署了长期材料供应协议。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UDC独家供应的R/G磷光发光材料,上述厂商的OLED面板生产可能都无法为继。

该公司CEO Steve Abramson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道,“我们并没有意识到OLED产业中真正的垄断潜力”,他认为至2022年,UDC的毛利率将达到79%。

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内上游产业链缺失所带来的影响,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消除,但国内手机厂商与面板厂之间愈发紧密的合作关系,却为OLED厂商打开了一扇大门

“产业同盟”会是答案吗?

2018年10月,华为发布了Mate 20系列,成为第一家在旗舰手机上使用国产屏幕的中国厂商。站在事后的角度,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华为在有意扶持国内产业链,但在当时华为的这一举动并不被业界所理解。

另人意外的是,随后Mate 20系列发生的“品控问题”却让京东方成为受益者。

与iPhone 12一样,最早一批的Mate 20系列同样出现了“绿屏”,但经过市场统计,这部分机型几乎全部出自于LGD的屏幕,这也为国产OLED屏幕品质立下口碑。

随后,小米与TCL华星、中兴与维信诺、OPPO与京东方分别达成合作协议,国产OLED屏幕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手机厂商与面板厂商达成了一种高度合作关系,开始就新技术展开联合研发。

比如此前大热的屏下摄像技术,几乎目前所有商用的屏下摄像机型,都是面板厂和手机厂的合作成果,这在客观上解决了一个矛盾,即供应商已经越来越难实现手机厂商的要求,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供应商也不会满足下游厂商的小批量出货需求。

国内面板厂与手机厂商间的合作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过,如果从开辟市场的角度看,屏下摄像这种单个模组技术的革新还不足以说服消费者为国产OLED面板买单,但折叠屏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截至目前,华为和荣耀发布的折叠屏机型均搭载了京东方提供的屏幕,从市场反响来看,京东方已经成为手机厂商在折叠屏领域的优先选择。尽管此前OPPO发布的折叠屏手机亦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采用三星公版屏幕方案的代价也十分明显:手机厂商无法实现深度定制,同时机型开发的周期也被拉长。当然,折叠屏也不是国内面板厂商在OLED产业中的唯一出海口,因为这个领域的门槛的确较高。比如小米此前发布的折叠屏Mix Fold就因折痕严重、屏幕边框较大而被消费者诟病,其屏幕供应商TCL华星也成为众矢之的。

但抛开风险因素,“产业同盟”的合作模式的确为智能手机行业提出了新的方向,乃至扩展了国内的相关产业链。比如此前默默无闻的凯盛科技,华为在两年前就派出了技术团队,双方就UTG玻璃的量产工艺进行联合研发,这也帮助京东方解决了折叠屏易碎的问题,形成了三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OLED行业仍将是一个朝阳产业。Omdia预测,从2021年-2026年,OLED市场规模将从380.6亿美元增长至47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新兴市场的开辟势必要由新技术和新趋势来主导,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同盟”的发展模式,或许就是留给国内OLED产商的最优路径。

       原文标题 : 半导体显示的下半场战事,中国大厂OLED生态初现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