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板产业的垂直整合现状分析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中字

        垂直整合在中国显示产业中日益盛行。有消息称,TCL集团投资的深圳华星光电8.5代项目已于近日开始一层封顶。按照规划8.5代面板生产主体厂房会在2011年1月左右封顶,5月1日完成设备搬运,9月1日前开始投入试产,2011年四季度实现量产。由此,TCL将成为国内电视厂商中,向液晶产业链上游延伸,做得最为有声有色的企业。

        如果说TCL是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整合的话,京东方则是从产业链中上游开始实施整合的典型案例。其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上可称得上是不遗余力,不仅在上游联合了美国康宁、LG化学,在下游引进了冠捷,其将紧邻京东方8.5代线兴建一家产能800万台的彩电厂,京东方自己也将就近建一个600万台产能的显示器及电视整机制造基地,此前京东方还在台湾买下大同集团所属美齐公司在台研发与销售资产,着手全产业链的布局。

        如果细数目前中国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北京京东方、昆山龙飞光电、深圳华星光电(这三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被正式批准),合肥京东方、南京夏普液晶面板项目、苏州三星液晶面板项目、广州LG以及成都富士康液晶面板项目(这五个项目正在等待获批),几乎都有电视厂商或者液晶面板生产商的背景,有计划向上、下游延伸。

        对这种企业经营策略,固然有人拍手叫好,但更多的则是质疑之声——投资过大,风险过高、时机已过,外购更便宜,类似的声音几乎不绝于耳。随着高世代面板厂的陆续获批和投产,未来面板供应确有可能出现供给过剩的状况。毕竟,想喝牛奶不一定非要养头奶牛的。

        对于这种思路,我们不能说它不对,但却不得不说它显得有些过时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以往液晶显示是从IT行业发展过来的,它运营必然带有IT产业的特点,那就是标准化。因此原来的液晶显示产业,把产业链细分成面板、背光、模组、终端等多个独立的环节。每个环节均由不同的厂商去做,而且每个环节都做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给下一个环节去使用,分工明细,产品标准。这种的做法好处是可以把每个工艺环节做精做细,同时把成本做到最低。它符合IT产品的需求和特征。

        但是,现在液晶面板的主流应用,在经历了手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之后,毫无疑问已经进入电视时代。上述几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无一不是为了生产液晶电视面板而建造的。它的运营就必然符合电视生产的客观规律。液晶电视属于消费电子行业,这个行业更加讲求个性化。电视厂相对IT企业来说更加强调垂直整合,它的配套厂生产的配件不再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而要是一个给自己设计制造的产品;它不像以往PC产业每种配件都可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连接(以至许多山寨厂都可以做液晶电视),而是把以往被人为机械分割的背光、模块、整机,重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设计到采购、供应链,到制造完全一体化,从而体现出一家企业的设计优势。三星、夏普等厂可以率先推出的全球最薄的液晶电视,正是得益于这种一体化的设计。

        目前,中国电视企业对面板厂的垂直整合,面板厂向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正是出于消费类电子特征的考虑,整合出一个与终端产品更加紧密相关的产业类型,把以往标准化的产业状态,整合成个性化的产业集群。也许这种方式生产出的产品,从理论上来讲不如标准化模式生产出来的便宜。但从目前人们选购液晶电视时的消费习惯来看,价格已不再是决定是否购买的唯一标准。也许,在这个时期,以这种产业整合的经营方式,正是中国显示行业重塑自我,与国际巨头竞争,重新取得优势的机会。

       【编辑:Vessel 】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