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占率超50%!中国电视在日本卖爆了

早鸟资讯
关注

历史的轮回:从“日本制造”到“中国制造” 

2000年初的中国家庭里,如果有人扛回一台东芝或松下的“大屁股”显像管电视,邻居多半会凑过来围观。那时候,日本家电是“品质”的代名词,中国厂商只能靠组装零件、贴牌生产赚点辛苦钱。谁能想到,20年后,东京家电卖场最显眼的位置摆满了海信和TCL的电视,而索尼、松下的柜台缩在角落,像极了当年中国商场里的本土品牌。

图源:日经新闻

这种反转绝非偶然。日本电视产业曾凭借液晶技术称霸全球,但2010年后,中韩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和价格战迅速崛起。到2024年,中国品牌在日本电视市场的份额突破50%,海信一家独占40.4%,比索尼、松下、夏普加起来还多。更讽刺的是,海信的份额中有一大半来自收购的东芝品牌“REGZA”——曾经的日本彩电之王,如今成了中国企业的“马甲”。

这场景像极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家电横扫中国市场的翻版,只不过攻守之势彻底逆转。

中国电视的“三板斧”:性价比、本土化、技术平权

中国品牌能在日本市场“反客为主”,核心逻辑就三个字:性价比。一台55英寸的国产电视售价不到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681元),而索尼同尺寸产品要价20万日元,差价足够再买一台空调。日本年轻人早就不迷信“国产优先”,他们拿着手机比参数、刷评测,最后用脚投票选择中国品牌。

但光靠低价走不远,本土化策略才是关键。海信收购东芝后,所有部门正职均聘日籍管理者,连广告文案都与日本团队一起打磨。REGZA品牌延续了“日本制造”的标签,但内核早已换成中国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这种“借壳上市”的操作,既保留了消费者的信任感,又避开了“外来者”的文化隔阂。

更底层的逻辑是技术平权。过去十年,电视面板技术(如OLED、Mini-LED)的突破越来越难,画质差距逐渐抹平。当技术进入平台期,决定胜负的就是成本控制——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强项。日本厂商还在纠结“要不要上8K”时,中国品牌已经用4K+智能系统的组合吃下了主流市场。

日本品牌的“中年危机”:高端化陷阱与产业链失守

索尼和松下并非没有挣扎。他们试图用AI推荐内容、人脸识别等“黑科技”打造差异化,但这些功能对观影体验的提升微乎其微。一台能识别观众表情的电视,价格却比普通产品贵三倍,消费者自然不买账。这暴露出日本企业的致命伤:创新脱离市场需求,高端化反而成了枷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失守。2016年后,索尼、松下相继退出面板生产,转而依赖中国和韩国供应商。这意味着,即便日本品牌想打价格战,也得看上游厂商的脸色。反观海信,通过收购东芝获得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和专利池,再结合国内合肥、青岛的面板厂,实现了从零件到整机的全链条把控。

这种差距在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日本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已从2005年的85%暴跌至不足20%,而中国品牌仅用5年就从12.1%冲到49.9%。

越内卷,越出海

有趣的是,中国电视品牌在海外高歌猛进的同时,国内市场却陷入“量价齐跌”的怪圈。2024年全年出货量同比下降1.6%,创下十年新低。但这并非中国企业不行了,而是国内市场已经卷到极致:前八大品牌垄断96.5%的份额,55英寸4K电视被打到2000元价位,利润薄得像刀片。

这种内卷反而逼出了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活下去,企业必须把供应链成本压到极限,必须研究海外消费者的偏好,必须学会在发达国家市场打品牌战——这些能力,正是当年日本家电巨头横扫全球的秘诀。

技术颠覆与地缘风险

反转的故事固然精彩,但隐患同样存在。一方面,下一代显示技术(如Micro-LED、激光显示)可能重塑行业格局,日韩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另一方面,地缘政治摩擦可能让“性价比”优势变成“供应链风险”。此外,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接受度仍有天花板,一旦经济下行,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反扑。

不过,中国企业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海信在横滨设立了研发中心,TCL与日本运营商合作推广物联网电视,甚至开始输出“场景化体验”这类软实力。这场反转剧的下一幕,或许不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生态话语权的较量。

从日本家电征服中国,到中国电视反攻日本,背后是全球化产业链的重组,更是制造业逻辑的迭代。当技术差距缩小,成本控制能力和本土化运营就成了决胜关键。这种反转不仅是商业竞争的结果,更折射出一个真相: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永远的效率革命。

至于那些还在怀念“日本制造”黄金时代的人,不妨听听东京家电卖场里年轻人的话:“电视嘛,能看奈飞就行,谁在乎牌子?” ——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时代,很难再讲情怀。

       原文标题 : 市占率超50%!中国电视在日本卖爆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