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缺什么,他就去干什么。
文 | 华商韬略 熊剑辉
中国缺芯少屏的时代,王东升带领京东方干出了中国第一块量产的屏,把京东方干成了全世界的显示屏领导者。5年前,中国不缺屏了,但依然缺芯,从京东方卸任的他,又一头扎进“芯”领域,一出手就是世界级思维和眼光。
【再创业】
9月10日,一场奕斯伟计算2024首届开发者伙伴大会,崭露出这家初创公司的真正实力。
从倪光南、吴汉明两大院士实力站台,到“奕斯伟计算”全球首发多款算力强大、场景丰富的RISC-V(即第五代精简指令集)芯片及方案,乃至推出AI时代新一代计算架构技术与生态平台RISAA(瑞赛)……
在推动RISC-V生态建设和产业繁荣上,“奕斯伟计算”正成为业界不可替代的关键推手。
很难想象,这只是一家成立5年的“初创公司”。
奕斯伟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这么猛?
归根结底,在于奕斯伟的掌舵人,正是年过六旬的行业巨擘、京东方创始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王东升。
将连年巨亏的北京电子管厂,引领为显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京东方,让“缺芯少屏”的中国彻底破解“屏”的难题……
在这条艰苦卓绝的路上,王东升足足奔跑了25年。
2019年,王东升从京东方功成身退。有业界朋友劝说道:“屏”做得差不多了,“芯”你也做一做吧。
就这样,王东升转身二次创业,加盟奕斯伟。仅用5年,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站在当时的历史节点上,王东升,究竟看到了什么?
将时光的指针拨回2018年,或许,能一窥王东升的战略选择和芯片产业的发展脉络。
这一年,“中兴事件”爆发,引发轩然大波。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中兴在“美国禁令”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打醒无数国人。
2019年,华为、大疆、海康、科大讯飞等一众中国企业,又先后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
与此同期,上游晶圆产能紧缺,芯片价格狂飙猛涨,中国半导体产业遭受到政经两面的严酷夹击。
这一切,令包括王东升在内的业内人士刻骨铭心。
但越是残酷的冬季,越是会孕育、积聚冲破冻土的力量。
很快,从国家、产业、到企业层面,中国悄然开启一连串战略反击。
2018年10月,中国RISC-V产业联盟在上海成立。
这是一个极其小众的好消息。但只有在未来,人们才能见识到小草掀翻巨石的惊人力量。
2019年,从科创板开市,到“大基金二期”成立,加之华为海思“备胎”一夜转正,以及王东升加盟与“奕斯伟计算”成立……这一切,都发生在“危急存亡之秋”。
对于加盟奕斯伟,王东升明确表示:基于对集成电路领域的长期思考,他以基础材料和芯片底层技术为着眼点,希望助力产业破解制造端和产品端的难点。
而在规划“奕斯伟计算”的发展路线时,王东升迅速下定决心:坚定投入RISC-V。
RISC-V是什么?
这位“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王氏定律”提出者、“David Sarnoff产业成就奖”获得者,为何如此笃定RISC-V?
王东升,究竟看清了怎样的未来?
【“芯”征途】
这不是王东升第一次面临重大抉择。
1998年,摆在王东升面前的是这样的局面:
当时,全球显示产业都处在技术抉择的十字路口,在PDP(等离子显示)、FED(场致发光显示)、TFT-LCD(液晶显示)等技术路线上犹豫不决。而由于PDP、FED投资少、风险小,很多人认为,应该选这条更稳妥的路。
但王东升却从不简单化地思考问题:
“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从空间讲,应站在月球看地球;从时间看,应上下看100年。”
从这个角度追溯电子器件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半导体替代电真空的过程。而抓住了这个关键,事情就清楚了:上述三大技术路线,只有液晶是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
现实证明,王东升“赌”对了!
结果,不少全球知名的大公司都因错误判断了产业的趋势和方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京东方却因此逆袭为液晶显示屏行业的全球霸主。
如今,面对“芯”机会,王东升又押注在了RISC-V上。
什么是RISC-V?
简单说,它是一种芯片指令集架构。
PC芯片的架构是X86,手机芯片的架构是ARM,而RISC-V是一种2010年刚问世的年轻芯片架构。
实际上,X86、ARM都很成熟了,为什么要搞RISC-V?
那好处太多了。
首先,RISC-V开源、开放。
在所有芯片架构中,RISC-V是唯一一个从发展之初中国就深度参与的架构。它开源、开放的特性,意味着中国企业不需要支付专利许可,就可以展开自主创新,同时又能与全球市场接轨。
这符合国家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其次,RISC-V精简、灵活、融合。
RISC-V的设计很简洁,指令集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定制并扩展。
以前,它只是在嵌入式应用场景“小打小闹”;如今,伴随RISC-V芯片性能提升,它在AI、高性能计算等领域,也开始大显身手。
有人因此评价:RISC-V,彻底释放了人类的创造力。
这符合中国芯片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其三,RISC-V绿色、可扩展,堪称AI的“绝配”。
有资料显示,ChatGPT每天耗电量超50万度,相当于1.7万个美国家庭用电量。而按照现有芯片架构来支撑生成式AI,预计2027年,AI行业每年将消耗85-134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度)的电力。
但RISC-V由于其开放性,可以不断适配AI软件、优化算法,更加绿色、节能。
因此王东升认为:“RISC-V为AI时代而生,是最符合绿色、开放、融合之要求的计算架构。”坚定选择这个“年轻而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架构,也就顺理成章了。
近年来,芯片产业的爆发,更持续验证着王东升的前瞻预判。
据SHD Group的调研报告,2023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达13亿颗,预计2030年将达162亿颗,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
仅用10年,RISC-V就走完了传统架构30年的发展之路。
有人因此预测,RISC-V至少是X-86、ARM之外的芯片架构“第三极”;甚至,不乏“一统天下”的可能。
这也是“奕斯伟计算”快速成长的契机。
就在2024首届开发者伙伴大会上,“奕斯伟计算”全面展示了其在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计算三大场景下,全球首发的多款RISC-V芯片产品与方案。
仅以智能计算领域的EIC7702X为例。
作为全球首款搭载8核64位乱序执行RISC-V CPU及自研高性能NPU的双DIE互联芯片,EIC7702X的AI算力高达40TOPS,拥有丰富的外设接口和强大的视频编解码能力,是全球基于RISC-V架构性能最高的量产AI SoC;可支持高达660亿参数大模型,性能更高、能耗更低。
更重要的是,由王东升首倡的RDI概念(即RISC-V数字基础设施),也将逐步通过RISAA平台(瑞赛,即RISC-V+AI Architecture),真正实现落地。
对一个年轻的芯片架构来说,生态不足是与生俱来的弱势,甚至是无法破解的难题。
如果说,人类已在X86、ARM的底座上,构建起两座高耸入云的数字摩天大楼,高楼上无数的软硬件已和底座“焊死”在了一起;那么,RISC-V底座可能实现的是与现有的软硬件自由接驳,在RISC-V这片沃土上,更迅速、更茁壮地长出AI这棵参天大树。
这听起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正是王东升在做的事。
RISAA(瑞赛)技术与生态平台,就是王东升RDI概念开辟的一片真实的沃土。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支撑平台,更是一个促进产业落地的生态合作平台,奕斯伟计算希望能聚合产业伙伴优势互补,共同推动RISC-V生态繁荣。
这个RISC-V生态圈的建立,使得中国RISC-V芯片产业,正迎来破晓时刻。
而这,仍非王东升大布局的全部。
【大融合】
2018年,全球芯片需求大暴涨。
刨去地缘政治、产业周期等要素,王东升敏锐地发现,上游大硅片供应不足及晶圆产能紧缺,是这轮芯片暴涨的重要原因。
但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因为在12英寸大硅片领域,日本的信越、胜高等龙头,掌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产能。他们瞅准了中国在这一细分领域的“软肋”,敢于一再涨价。
但王东升偏偏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人。
秉承“不能为了做而做,而要为了解决难题而做”的宗旨,王东升将“奕斯伟材料”的突破点,选在了12英寸电子级大硅片上。
这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急行军”。
2020年7月,伴随“奕斯伟材料”西安一期项目投产及产能爬升,奕斯伟12英寸大硅片品质实现全球领先,良率、正片率国内一流,且产能迅速攀升至50万片/月,一举跃居国内第一。
如今,西安二期项目亦是如火如荼。一旦产能全满,“奕斯伟材料”总产能将达100万片/月,跻身世界前六,打破国外垄断。
在芯片这个超级“烧钱”赛道,王东升为什么仅用短短数年,就能有如此成绩?
这一是王东升在方向、时机上看得准、抓得牢;二是他在业界的口碑人脉,可谓“一呼百应”。
年过花甲的王东升,依然是半导体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创业领袖之一。
王东升对未来产业的思考,也远超当下。
在他看来,当下的AI还相当初级。在未来,微光技术将突破埃米(1埃米=0.1纳米)级别。届时,硅碳将会在大脑端融合,碳基生命的意识、智力、思想可汇聚在云端,用硅基生命擅长的方式来记忆、存储、识别、运算。
“云端的互联互通特性,可以汇聚来自多个最聪明的人的智力,形成一个超级大脑。”
这种远超现实的未来主义幻想,必将催生出新物种、新生命、新文明。
“企业家更应该把产业观和社会观升华为哲学观,以哲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规律并指导企业实践,才能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从未来主义的角度看,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爆发和奕斯伟的崛起,才刚刚开始。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王东升的“芯”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