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雷科技为数不多真的用 iPad Pro 替代 MacBook Pro 充当「工作电脑」的编辑,小雷用的是发布于 2021 年的 12.9 英寸 iPad Pro(第五代),也就是搭载了 Apple M1 和 Mini LED 背光的那一款。
当时之所以从 2018 款升级到 2021 款,一方面是看上了 MiniLED 的高亮度和分区背光,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代 iPad Pro 作为芯片的转折点,未来的 iPadOS 一定会根据 iPad 的芯片对系统功能做硬性区分。
尽管 M1 在结构上和 A12Z 类似,但「刀法精湛」的 Apple 一定会在系统上做高低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台前调度等功能在刚刚推出时确实是 M1 芯片独占的功能,后来才开放给其他硬件。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问题是,为性能强大的硬件产品人为加入软件区分,这一套操作对首发了 M4 芯片、性能过剩的 iPad Pro 还能起作用吗?
除 Apple Card 外,最薄的 Apple 产品
由于雷科技过去已经用多篇文章介绍了全新一代的 iPad Pro(下文以 iPad Pro M4 代称),所以这里也不再赘述基础硬件配置,只谈一下 iPad Pro 的关键数据。由于这一次 Apple 仅在 1TB 及更大存储空间的 iPad Pro 中提供 16GB 内存和 10 核 CPU,所以小雷这次也直接买来了 1TB 的满血版本。
此外,小雷也顺便买了全新的 Apple Pencil Pro。至于为什么不买新的键盘?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左为 iPad Pro 2024,右为 iPad Pro 2021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尽管早有心理预期,但在把 iPad 从盒子里拿出来时,小雷还是由衷地对 iPad Pro M4 的厚度和重量感到惊讶。尽管在账面上对比,iPad Pro M4 和 iPad Pro M1 只差了 1mm,但只要你过去曾用过任何一款 iPad,你都可以在盲测中不依赖重量、只靠「捏」分辨出哪一台是 iPad Pro M4,准确率比耳机展上老法师盲测线材准确率还要高。
左为 iPad Pro 2021,右为 iPad Pro 2024
图片来源:雷科技
除了机身变薄,iPad Pro M4 相较 M1 型号,在重量上也大幅瘦身,重量从 682 克降低到 579 克。不过和厚度相比,iPad Pro 在重量上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在对比的时候我们能轻松找出更重的那台 iPad Pro,但在单手拿着使用时,iPad Pro M4 依旧会带来一丝坠手感。
其实这种坠手感非常好解释:在单手使用 iPad Pro 时,因 iPad 的中心在设备中心,而 13 英寸的屏幕让设备中心远离用户的手掌,过长的力臂导致了这种坠手感。化解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两只手拿就好了。
当然了,iPad Pro M4 在外观上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和 M1 型号相比,iPad Pro M4 机顶的麦克风数量从两个变为一个,侧边麦克风从平板左侧移动到右侧(电源键朝上时的右侧)—— 相信这是为避免横屏使用时键盘遮盖麦克风而作出的改进。扬声器方面,iPad Pro M4 四组扬声器每一组都多出了 3 个开孔。
Apple Pencil 的充电接口在外观上没有变化,但也修改了每个磁铁设计:无论新平板+旧笔还是旧平板+新笔,都无法稳稳将笔的两端牢牢吸附,同时 iPad 也不会对不适配的 Apple Pencil 做任何响应——充电都不行。
左为 iPad Pro 2024,右为 iPad Pro 2021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说到键盘,那情况又不一样了:新旧 iPad Pro 并没有修改背后的磁吸触点的位置和定义,仅改变了机身背部的磁铁布局,这意味着 iPad Pro M4 无法牢固吸附在为其他 iPad Pro 所设计的「妙控键盘双面夹」或「妙控键盘」上。
但就像10.9 英寸 iPad Pro 可以用 12.9 英寸的键盘一样,只要想办法把 iPad Pro M4「固定」在旧的键盘上,两者就能正常匹配使用。
图片来源:雷科技
在这里小雷对「妙控键盘双面夹」和「妙控键盘」都进行了测试,双面夹由于磁力问题,总是会自己「推开」触点,试了几次都无法搭配 iPad Pro M4。但「妙控键盘」就没有这样的问题,键盘背光、文字输入、触控板手势都能正常使用,除了要用手捧着外没有缺点。
机身拎着轻,性能拎得清
说完外观和重量,接下来该聊聊 iPad Pro M4 的性能了。按照惯例先来看看 iPad Pro M4 的性能测试分数:
由于 GeekBench 6 还没有完全适配 iPad Pro M4,因此在 CPU 一栏中显示的还只是「ARM」,不过在另一个界面我们依旧能看到 M4 的 CPU 主频给到了 4.4GHz,和 M1 时代的3.2GHz 提升可谓巨大。M4 SC、MC、GPU(Metal) 得分分别为 3653、14532、53433 分。作为参考,iPad Pro M1 的得分分别为 2293、8405、33086 分,提升可谓巨大。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在 Geek Bench 中我们也找到了另一个细节:M1 和 M4 芯片的 L1、L2、L3 三级缓存的大小完全一致,同样都是 128KB、64KB、4MB。
游戏测试的结果同样能展现出 M4 的强大性能:iPad Pro M4 在 3D Mark Solar Bay Unlimited(光追测试) 中总分高达 15004 分、平均帧率达到 57FPS,即使在负载最高的 S3 也拿到了 49.8FPS。作为对比,iPad Pro M1 的总分仅为 6223 分,平均帧率 23.7FPS,S3 甚至只有 18.6FPS。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作为参考,小雷也用自己搭载 M1 Pro 芯片,16GB 内存的 MacBook Pro 16 运行了Solar Bay Unlimited,结果为总分 12533 分、平均帧率 47.7FPS、S3 平均帧率 37.4 FPS。
没错,在面向 iPadOS 的光追测试环节,iPad Pro M4 已经超越了搭载 M1 Pro、16GB 内存且拥有主动散热配置的 MacBook Pro 了。
但在 Wild Life Extreme 压力测试上,iPad Pro M4 的被动散热始终比不上 MacBook Pro 的主动散热:iPad Pro M4 最高分 8468(第 1 循环),最低分 6100(第 20 循环),在第 2 循环分数就降低到 7000 以下;而 MacBook Pro 则一直稳定在 9500 到 9100 分之间,稳定性高达 95.8%。
图片来源:雷科技
除了游戏外,小雷也用 iPad Pro M4 模拟了自己平常的工作流程:在活动现场把相机的 RAW 导入到 iPad 中,批处理后再全部输出到相册。在导入导出和 Lightroom 预览中,iPad Pro M4 的表现都远远拉开 iPad Pro M1。
但问题是,这些过剩的性能,背后真的有实际的应用场景吗?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Home 键时代」一路走过来的 iPad Pro 老用户,小雷认为从 2018 年开始,iPad Pro 的性能就一直是过剩的。很显然,这里的性能过剩并不仅仅是「爱优腾」的性能过剩——毕竟多年前的 The New iPad 就已经普及了 Retina 屏幕,看视频足够了。
就小雷自己的使用习惯来说,能在现场快速处理图片、视频确实非常方便:前段时间在 F1 中国大奖赛现场,小雷大多数图片都是在现场用 iPad Pro M1 处理的——现场处理可以让我第一时间检查拍到的照片是否符合要求,将相机和电池寿命「最大化利用」。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问题是,能让 iPad 支持这种高性能、高负载的 App 并不多。以小雷每天都用得上的 Lightroom 为例子:iPadOS 上的 Lightroom 是基于 ACC 的「LR ACC」,它针对 iPad 的性能和交互作出了大量的优化。
但我们在电脑上使用的是保留了大量专业功能的 Lightroom Classic(LR C),两者在功能和负载上差距巨大。而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比如 Apple 自己开发的 FCP,在 macOS 和iPadOS 上也相差甚远。
尽管 iPad Pro M4 已经用跑分证明了在某些项目上它有超越 M1 Pro 的实力,但性能最终还是要在 App 中体现,而 iPadOS 没有这种能体现出 M4 真正实力的 App。游戏也是同样的道理:M4 在光追性能上超越了 M1 Pro 的 MacBook Pro,但无论是 iPadOS 还是 MacBook Pro,能用上光线追踪技术的游戏都少之又少。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绝大多数用户真正想要的是支持高刷新率的低价 iPad 10,而不是可以同时预览 5 条 4K ProRes 素材的天价 iPad Pro。
可以和 MiniLED 说再见了
说到屏幕,iPad Pro M4 在屏幕方面的提升确实显著:过去 Apple 不愿意在 iPad 上使用 OLED 屏幕,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成本和亮度。成本的原因我们不需要再一次展开讲,所以这里我们主要来聊聊亮度的问题。
在很早很早之前,Apple 就给其显示产品定下了「SDR 500nits」和「XDR 1000nits」的亮度标准。甚至在最新的 macOS 中,我们都找到 Apple 为了匹配 SDR 工作环境,将 1600nits MiniLED 映射到 500nits 屏幕下的配置文件。想要维持 1000nits 高亮度,并在全亮度区间内维持色彩准确度,这对 iPhone 等小型设备来说不算太难,舍得给三星花钱就行。
左为 iPad Pro 2021,右为 iPad Pro 2024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对于 iPad、Mac 这种大屏幕设备来说,大尺寸高亮度高色准 OLED 往往意味着低良品率和高售价,所以近几年 Apple 的 XDR 标准基本都由 MiniLED 来撑场面。
不过 MiniLED 也有自己的问题——溢光和可视角度(相对)差:由于分区不够多,从第一代 MiniLED M1 开始,溢光问题就与 iPad 寸步不离。甚至小雷苦练英语听力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想在晚上看美剧时看到字幕旁边的白色光晕。
图中机型为 iPad Pro 2021
图片来源:雷科技
图中机型为 iPad Pro 2024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随着 iPad Pro M4 改用 OLED,iPad Pro 终于摆脱了溢光和可视角度差这两大梦魇。此外,双层 OLED 的设计也让 iPad Pro M4 拥有了极高的画面亮度:无论在 SDR 视频还是 HDR 视频下,iPad Pro M4 在亮度方面的表现都完全比肩 iPad Pro M1,即使并排比较也难以用肉眼分辨出谁的亮度更高。
与此同时,OLED 高对比、高饱和的特性也显著丰富了 iPad Pro M4 的显示效果,画面色彩丰富。
左为 iPad Pro 2024,右为 iPad Pro 2021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 iPad Pro M4 OLED 屏幕显示效果极为出色,但就小雷自己来说,我显然不会因为这块 OLED 屏幕而升级到 iPad Pro M4。
对我来说,iPad Pro M4 这块 OLED 屏幕最大的意义并不是重新定义了 iPad Pro 屏幕的天花板,而是让我可以放心接受「未来 MacBook 改用 OLED」这件事。去年小雷将打游戏的 MiniLED 屏幕「升级」成 OLED 屏幕,直到现在还在抱怨 OLED 亮度不够高。
而 iPad Pro M4 这款产品,则以预览版的身份展现了 M4 芯片和 OLED 屏幕的实力,为接下来的 M4 MacBook 系列产品作出了最好的「技术演示」。
是的,在我看来,iPad Pro M4 其实就是今年 M4 MacBook Air 的「技术预览」版。
更像是 M4 MacBook 的「技术预览版」
之所以把 iPad Pro 当作「技术预览」,不仅仅是因为两者共享相同的芯片架构,还因为 iPad Pro 中引入的技术和功能预示了可能应用于 MacBook 系列的未来创新。
比如 iPad Pro M4 是 Apple 首次在 iPad Pro 机型上使用横置 Face ID,而当前的 MacBook 系列仍主要依赖于触摸 ID。考虑到近几年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都采用了「有刘海,无 Face ID」的设计,Face ID 加入到 MacBook 中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图片来源:雷科技
此外,考虑到 MacBook Air 和 iPad Pro 都采用被动散热设计,两者在能耗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采用 M4 芯片的 iPad Pro 都在为下一代 MacBook 铺平道路。
但在 M4 MacBook Air 马上就要在 WWDC 上亮相这个大前提下,还有谁会用一台高端游戏笔记本的预算,去买一台「空有一身硬实力」的 iPad Pro 呢?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iPad Pro 2024首发评测:轻且强,但空有一身好「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