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高端之战:十年创新,OPPO如何创造更大“赢面”?

子弹财观
关注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Cecilia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去年,不少数据机构都在预测,2023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将会回暖。但在真正进入2023年后才发现,智能手机的冬天依然没有结束: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705万台,同比下降6.3%。

然而,就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高端智能手机却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力。IDC报告指出,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在中国市场表现坚挺,第二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达到23.1%,相比2022年同期逆势增长。

如今,冲击高端成为了国产手机厂商们面前的机会。仅在2023年上半年,vivo、OPPO、荣耀、华为、小米等品牌就相继发售了自己的高端旗舰。

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冲击高端并不仅仅是堆料这么简单——硬件之下,操作系统也在持续发力。

去年,OPPO面向万物互融发布的首个自研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今年小米推出小米澎湃OS,行业首发“人车家”全生态互联;vivo首发自研的蓝河操作系统,宣称不兼容安卓应用...

如同十年前,行业再次迎来一个奇点,一场围绕技术创新的争先恐后,已经拉开帷幕。

1、探路者的开局之战

操作系统,似乎是现代电子产品里最不引人注目的部分。但对于手机而言,硬件是底层基础,操作系统才是其灵魂。

对每一个经历过诺基亚时代的极客们而言,都一定记得1997年出现的塞班系统(Symbian OS),自从它诞生后,各大厂商就开始争夺移动操作系统的主导权。

当时,塞班和诺基亚的辉煌,持续了整整十年,国产手机也在山寨的泥潭里,被整整压制了十年。

而当诺基亚倒下后,手机操作系统逐步被安卓和iOS二分天下。

仅仅发布两年之后,Android的市占率就全面超越了塞班,诺基亚、黑莓、摩托罗拉的衰亡时代到来。

借着Android系统的东风,以及硬件供应链的成熟,许多国产手机品牌逐渐取得了市场的成功。但摆在每一个中国手机厂商面前的问题:原生Android系统体验实在“一言难尽”。所以基于Android进行定制化开发系统成了国内智能机厂商百团大战关键,应用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存亡。

2013年,工信部发布4G牌照,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产手机厂商都在尝试割裂安卓生态,实现自主发展。

华为、小米、荣耀、vivo和OPPO都有自己的努力和规划,希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手机系统和生态圈。

在国内手机厂商中,OPPO虽然不是首家进军操作系统,却也有着体验的创新。2013年9月23日,ColorOS 1.0正式在OPPO N1手机上诞生。与当时已渐成趋势的扁平化潮流不同,ColorOS 1.0采用了拟物化的设计风格,并对大量第三方APP图标进行了拟物化重绘,至今还让人印象深刻。

初代的ColorOS已经探索出国产UI的关键方向:在坚持系统快速和流畅的基础之上,开始强调系统的设计美学。

2010年前后,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飞速增长——短短四年时间,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占到60%。

从手游到短视频,从电商到手机支付,飞速的发展对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ColorOS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影响着行业趋势的演进。

在手机厂商在比拼功能的时代,ColorOS开始提到了“轻”的理念,比如ColorOS 3.0做出“18个月持久流畅”承诺;

ColorOS 5.0在功能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全屏多任务,用户可以边打王者边回信息,“一心二用”互不干扰;

伴随ColorOS 7发布了Quantum量子动画引擎.;ColorOS 12的“自在无边界”,通过AI流畅引擎用“持久轻快”拉开体验优势...

ColorOS从初始版本开始,便明确了充分研究用户需求,不争短期收益,放眼未来的后发制人之策。

2、向下扎根底层技术,向上捅破天花板

2019年6月6日,中国5G正式发牌,至此进入了5G时代。

5G时代,操作系统的竞争难度日益增加。

首先,技术实力是关键,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包括人力、资金与时间,来提供强大的基础功能、兼容性与安全性;

其次,要想吸引用户与开发者,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应用和开发工具;以增强系统的可用性与魅力;

最后,还需要解决差异化问题,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数字时代新技术的影响,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国产手机厂商都在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的用户体验空间,提供新形态、大空间、轻重量,更有效率的智能机。

就拿屏幕来说,过去折叠屏手机由于技术不完善、售后跟不上等原因,经常被消费者吐槽,但如今折叠屏赛道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调研机构Counterpoint表示,2019年至2025年,其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4%,其中,2025年比2022年将翻两番,达到5500万部,而2027年预计将逾1亿部。

过去一年,已经有10余款折叠屏旗舰产品陆续发布。

上半年OPPO在中国折叠屏手机占市场份额20%,OPPO Find N2 Flip以31%的份额位居小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第一,成为最畅销产品。

OPPO折叠屏的一鸣惊人,不仅是“硬创新”,也要归功于ColorOS打造了行业首个“原生”折叠屏系统。

在折叠屏领域,OPPO这些年把折叠屏的痛点和难点掰开揉碎的拆解,升级更是拳拳到肉。

比如ColorOS“文件任意门”能为折叠屏带来更强的文件管理能力,提供最高效的跨应用分享的能力;“文件随心开”为折叠屏带来强大的文件审阅能力;“15寸全景虚拟屏”,通过自研的“全景虚拟屏”框架,突破了原有系统的分屏的限制。

再比如以小折叠手机为例,大部分人都能想到要解决折痕问题,但很多人忽略了续航也是另一大难点。

在ColorOS 13新版系统之中,通过ColorOS超算平台带来的微架构超算引擎和内存基因重组两大核心技术,重点解决计算资源分配不合理、内存使用冲突的两大安卓系统难题,确保算力“像水一样”可以按照需求和场景准确自由流淌,以更低的功耗来实现用户的操作。

先谋人再谋事,可以说,从OPPO ColorOS十年的进化绝非“面子工程”,而是让技术创新真正反哺到了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中。

3、AI时代,谁能独领风骚?

5G和AI时代,影响的绝不仅仅是手机。

实际上,在5G时代各类智能终端迎来大爆发,智能设备的品类也越来越多,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手机、手表、平板、电脑,而是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

比如当家庭中的设备越来越多后,连网流程特别繁琐;手机、PC、平板之间涉及的硬件、通信协议、软件系统等都不同,实现协同也颇为复杂。各类设备之间如何更好地实现协同,给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体验,成为了行业的痛点。这也代表了新机会点——因为只有底层系统级的互联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鸿蒙OS之父、原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总裁王成录曾多次强调,鸿蒙OS不是安卓系统的备胎,而是面向未来万物互联的趋势的。

在华为的规划里,鸿蒙OS是要打通手机、PC、电视、车机、手表等多个终端的。

在小米官宣自家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特别强调准备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了万物互联的公有底座。

在2023 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正式发布了旗下的自研通用AI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和自研系统——蓝河操作系统(BlueOS)。

如今,AI正在重塑操作系统,国产手机厂商似乎在一时之间进入“集体自研”时代。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早在2019年OPPO内部就提出了“万物互融”的概念——融意味着连接后的融合,从而提供更好的体验。去年,OPPO面向万物互融发布的首个自研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其命名来源于世上最大的淡水湿地“潘塔纳尔湿地”,也是全球动植物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之一。

“潘塔纳尔”能够实现服务与设备的无界协同,让不同品牌的产品实现互联互通,摆脱硬件的局限,让用户可以用一个OPPO账号就能走遍天下。据了解,今年OPPO将进一步开放能力,为开发者“减负”,潘塔纳尔技术落地,ColorOS能力的全面开放。同时,OPPO也将于11月OPPO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命名源于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在安第斯大模型与潘塔纳尔系统的加持下,OPPO希望打造一个个人的超级助理。

小到订咖啡、定行程、整理文档、接听电话,大到安排行程...让各个终端产品,无论是手表、平板、耳机,还是车机,都可以实现和手机的无缝融合的体验,建立起更成熟、全面的全场景生态体系。

可以说,大模型推动手机软硬件技术创新已成为不可撼动的事实。

目前OPPO已经与国内外9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600余名专家学者达成紧密科研合作,在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的课题研究数量超过400余项,其中ColorOS与国内15所高校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不断为ColorOS的基础平台、大数据、AI能力、隐私安全等方面提供着技术支持。

这些创新代表着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关注,更代表着ColorOS10年之后的全新的起点。

4、结语

每个时代都不乏「抢先者」,OPPO却敢为人后,又总能后发制人。

这也是ColorOS十年磨一剑,不争是争的价值观:不以竞争为导向,真正的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用关键的技术解决关键的问题,在一代又一代的产品中真正带给用户有价值感的产品和体验。

而对于OPPO来说,ColorOS不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OPPO生态的桥梁。

在一次采访上,OPPO软件工程事业部副总裁李杰谈到,“我们将以上一个10年的努力,变成下一个10年的开始。”

       原文标题 : 国产手机高端之战:十年创新,OPPO如何创造更大“赢面”?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