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说Display 导读:
2021年是兆驰半导体发展的元年,经历了GaN产品的磅礴发展,已具备从LED衬底到芯片的完整布局,产能规模领先,成本优势明显,毛利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具有智能化制造、集约化管理、自主化创新的优势。今年是兆驰半导体在GaN基产品上收获的元年,同样也是GaAs基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元年。
依托GaN基材料成功的经验,兆驰半导体红黄芯片积极布局GaAs、InP、AlGaAs、AlGaInP二元、三元、四元等材料体系,研发和生产设备快速到位,两个月内完成基础的RGB产品基础铺垫,三个月内兆驰已经开始逐步放量植物照明芯片。
虽然国内GaAs基LED芯片经历了行业长久的发展,技术路线也已经形成了相当高的技术和管理壁垒,但兆驰半导体作为后进者,已经从一个后入者蜕变成国内GaAs基LED芯片强有力的生产商及技术平台。
2020年全球LED显示屏市场受到疫情影响,市场规模仅达55.25亿美元,同比下降12.79%,2021年,LED显示屏以及上游零组件因短缺涨价,整体需求的回暖,全球LED显示屏市场规模将达到6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其中户外显示也是最重要的板块之一。
据兆驰半导体介绍,目前已为客户提供户外显示、户外景观照明及植物照明产品,从4mil到60mil均可批量供货。
如今,兆驰半导体凭借成熟的供应链管理,来料和设备工艺的控制,加速了红黄生产线的建设,此外,通过专业化引进和培养,形成了包含外延研发、芯片研发在内的专业研发团队。聚集一群多年红黄专业经验、技术娴熟的工程技术团队,完成从技术攻关、产品开发、高品质量产的全过程。
正因有着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技术团队,兆驰初入红黄便选择从门槛最高的显示产品做起,同时也在积极布局用于3D人脸识别的VCSEL、阵列式和薄膜式Micro LED芯片,并将持续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向中高端市场迸发。
据悉,兆驰红黄光LED产品波长覆盖560-940nm,为满足主流市场需求,兆驰半导体已成功研发出高品质的量产品,譬如用于植物照明660nm/690nm/730nm的反极性LED芯片,用于商业照明的600-620nm的反极性LED芯片,用于搭配白光的暖白照明的反极性LED芯片,用于小间距显示的正装LED芯片,用于直显的MiniLED芯片等。
垂直反极性红黄芯片——新全反射镜面技术(Super-mirror)
红黄对高光效的极致追求,通过外延改善与键合技术突破,半导体开发了领先业内的超低温键合衬底转换技术,解决了低温欧姆接触难和电子复合效率低的问题,从而大幅度提升了镜面的有效反射面积、反射率和内量子效率,在相同产品尺寸下,亮度领先市面产品30%左右。
垂直反极性&正装红黄芯片——Full-Cover
兆驰半导体推出高致密性钝化材料和PV全包覆方案,通过优化PV折射率,在不牺牲芯片光效的条件下,将芯片敏感区全包覆,大幅提升芯片的气密性,降低水汽对电极及其以下外延层的腐蚀,避免电极失效脱落,避免了水汽对侧壁MQW的侵蚀,提升了芯片的使用稳定性。
Mini红黄Flip-Chip芯片
随着P1.0以下微间距产品在市场逐渐火热,Mini Blue背光和Mini RGB直显迎来了发展元年,也成为各大头部厂商的重点布局产品。兆驰半导体作为红黄产品后来者也是发现了其极大的市场空间,并积极开发高光效,高良率,高可靠性的Mini RGB直显产品,布局高端显示产品,填补兆驰在高端市场的空缺。目前兆驰半导体研发团队已经开发出了高效的氧化物键合工艺,高致密性的钝化膜沉积技术,平滑连续覆盖的高可靠性电极结构,优秀的抗ESD性能和高均一性的外延结构。目前已成功量产mini 4x8 mil产品,并通过了市场可靠性验证,达到稳定供货水准。后续兆驰将继续开发更小尺寸的产品,给市场给终端带来更具使用体验感的产品。
户内、户外RGB显示芯片
相比其他显示技术, RGB显示具有自发光、色彩还原高、省电、易于维修等优点,且亮度高、方便拼接可实现大尺寸屏幕。如今,小间距LED显示屏正成为LED显示行业热门选择,在户内大屏幕显示方面越来越具有明显优势。
而小间距LED意味着芯片端尺寸越来越小,很考验外延的波长均匀性、ESD等芯片能力。
兆驰半导体拥有全新、精度更高的自动化设备,可满足产品对高精度、高品质的需求,户内显示小芯片为3*5mil、4*6mil、4*8mil红光产品已实现高品质量产。
多措并举之下,兆驰半导体迅速崛起,以LED业务为基础,全面布局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器件产品业务,从传统的照明领域拓展,逐步布局高端照明、电视背光、Mini LED背光、Mini RGB直显、小间距芯片、Micro LED等高端产品领域。据江西省发改委网站消息,兆驰半导体建设的“江西省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已获得江西省发改委的批复认定。由此可看出兆驰半导体持续坚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未来将冲击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的决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