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股价异动,周期结束,LCD仍受制供需

智物科技评论
关注

终获规模优势的国产LCD产业,大赚未大赢;全球LCD下游品牌创新乏力,LCD科技属性变弱,沦为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命运

文/智物

很难相信,供需失衡、价格暴涨、产业链失控、价格雪崩、业绩超预期、股价大跌……这些关键词可以套用到一个行业的年度总结之中。

但在液晶面板行业中,这些都成为了现实。

最近两周时间,京东方、TCL科技、彩虹光电、深天马、LGD等公司在内的9家面板厂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作为面板产业国别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京东方和TCL科技的业绩最受业绩瞩目,二者也各自交出了相当优秀的成绩单。

根据公告,京东方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32.78亿元,同比增长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0.15亿元,同比增长708%。TCL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209.3亿元,同比增长1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349.4%。但如此亮眼的业绩表现,并没有为二者在资本市场中换来对等的支持。从今年4月起,京东方A的股价已经从最高点的7.55元/股,跌落至4.91元/股,TCL科技的股价从最高点的10.26元,跌落至6.37元。

在投资者看来,面板双雄当下的表现足够优秀,但在他们的身上似乎都看不到足够明确的未来,原因在于缺少品牌的支持,液晶面板与大宗商品无异,而这样的行业现状终究会导致企业在周期的历史律中飘荡不定。

而破局之路,或许就在于面板厂商如何将产品价值转换为品牌价值。当然,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如果想要凭借单打独斗完成这样的转变显然不现实,而与电子消费品巨头的合作,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LCD会再次亏损吗?

在经历13个月的涨势后,大尺寸TV面板在进入第三季度后迎来全面下跌。9月,各尺寸面板跌幅达到14%至32%不等,创下了TFT-LCD行业历史上的最大单月跌幅。

这让恐慌的情绪逐渐在业界蔓延看来,部分投资机构甚至悲观判断,明年年初,液晶面板的价格将跌落至成本线以下。

这种判断并非是空穴来风,以32吋和65吋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视产品为例。根据Omdia发布的数据,9月32吋面板报价51美元,降幅达33.7%,65吋面板报价276美元,降幅达14.8%。

市调机构DSCC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32吋HD面板总成本约为43美元,65吋UHD面板总成本为213美元。

如果结合8月、9月的情况来看,中尺寸面板单月跌幅普遍在20%左右,大尺寸面板单月跌幅在10%左右,那么无需到明年年初,在今年11月,32吋和43吋面板即可击穿成本线,进入12月,55吋和65吋面板的价格也将跌落至成本线以下。

但实际上,从10月份开始,LCD面板价格的跌幅已经明显收缩。Omdia发布的面板10月价格及11月报价预测指出,进入10月,电视面板价格下跌已经有所收敛,跌幅介于7-13%之间。

Omdia预测,11月电视面板跌幅会缩小到10%,12月跌幅再收敛到5%,最快到明年2月-3月就会看到32吋、43吋等中尺寸电视面板止跌,以此计算,面板价格将维持在成本线以上。

当然,对于除面板双雄外的其他厂商而言,即使面板价格不会击穿成本线,其经营表现依旧不容乐观。

比如彩虹光电,其市场LCD面板出货量已经超越了三星和LGD等老牌厂商,但在今年才实现扭亏为盈,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2.83亿元,净利润仅为34.69万元。

而以中小尺寸面板为核心业务的厂商处境要更加艰难,和辉光电前三季度亏损6.82亿元,维信诺前三季度亏损3.79亿元,深天马前三季度净利润14.01亿元,但增长率仅为14.58%,这与面板双雄动辄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率完全无法相比拟。

小尺寸AMOLED面板市场被三星、LGD等韩厂掌控,大尺寸LCD面板始终无法取得议价权,面板厂商们描绘的那个春天,依旧迟迟未见。

最后一个周期,LCD悬念结束,行情远去

面对资本市场的群体性恐慌,当下的面板厂商已经提前“踩刹车”救市。

据产业链消息人士透漏,近期包括京东方、TCL华星以及韩厂LGD等在内的厂商,都已开始减少投片量。其他面板厂商也采取岁修或是放缓投片速度的方式,遏制面板产能的积极开出,分别在7.5代线、8.5代线、10.5代线等厂房减少投片量。

Digitimes认为,8.5代线或将是本轮减产的重心之地,以初期的减产规模来看,约有6座工厂各自减少每个月约2万片左右的玻璃基板投放量,这将有效改善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

与此同时,为防止价格再次跌至上一个周期的低点,面板制造上开始向战略电视客户提供更低的价格,这些客户将在未来一段促销季降低电视平均销售价格(ASP),以清理高价电视库存,拉动流量。

当然,降低稼动率、调整价格策略,这些都不足以对大尺寸TV面板价格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真正决定面板价格的面板厂商与电视厂商,乃至下游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

京东方股价已经接近一年前的低谷

过去液晶面板产业被周期所困,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的错配,而这一条件形成的基础是面板厂商产能的集中释放。

但在当下LCD行业中,破产、并购使行业产能收缩,有效产能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产线和技术的升级让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厂商新建产能的意愿大幅降低,仅剩下的玩家让LCD行业的总供给无限趋近于稳定值。

从需求端来看,在过去的15年里,电视面板需求变化的波动幅度始终只有4%左右。本质上,液晶面板仍然是耐消品,其需求也一直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本轮液晶面板降价,与其说是进入下行周期,不如说是对于疫情期间价格过高的一次修正,当面板价格重新回到正常水平后,面板行业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而这才是面板厂商盈利能力测验的开始。

“疫情红利”消磨殆尽时,IT、商显降价开始

在各家发布的业绩公告中,大多会提到“调整产品结构”的经营策略,从国内的产线构成来看,由于早期投资集中在8.5代线/10.5代线,中国面板厂商的确存在着较为依赖大尺寸TV市场的问题,而自去年疫情开始,行业才第一次看到了IT市场的潜力。

疫情之初,由于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取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的隔离方式,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作为发达国家的欧美市场的PC普及率竟如此之低。

此前,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约为7920万台,同比增长15%,创下了最近10年的最高增速。而在今年第三季度PC市场的增长尚不足5%,基本与TV市场持平。

居家隔离、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沉寂的PC市场迎来短暂爆发,但在惊喜之余,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不过是一次“回光返照”。

不仅仅是PC行业,在液晶面板渗透的每个终端行业中,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新型显示技术带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到来之前,液晶显示终究是一个存量市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这一市场中的竞争都很难让厂商的利润水平大幅提高。

比如在10月25日,京东方成功研发出8K 240Hz a-Si 1G1D大尺寸显示产品,在短短五日后,TCL华星也宣布成功研发出了75英寸8K 265Hz a-Si Mask 1G1D显示技术,毫无疑问的是,在大尺寸LCD领域中,面板双雄已基本能够代表当今行业内的最高水平。

但这并不代表厂商会因此获得足够的利润。TCL华星副总裁赵斌曾在世界超高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TCL华星的目标是把8K面板的成本做到仅为4K的1.18倍。

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市场化之前就已经制订好了定价策略,这背后流漏着国产厂商对于液晶显示产业深深的无奈:尽管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却始终无法取得定价权。

或许个别新兴应用能够赋予液晶显示更高的价值,比如近年大火的车载显示,根据市调机构MRFR的统计数据,预计未来到2027年,车载显示屏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至397亿美元,2021-2027复合增长率达到13%。

但对于京东方、TCL华星这种体量的面板巨头而言,车载显示市场只能算是一个增长点,而非企业的基本盘,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如何在市场中掌握定价权。

下游惰性已成,LCD沦为大宗商品

2019年6月,苹果发布了号称史上最强的专业电脑Mac Pro,在这款电脑上线苹果商城后,NGA论坛上,一篇“买Mac Pro滚轮配件的是什么人?”的帖子引起了广泛的谈论。

售价5249元的滚轮配件在定价上的确过于惊人,引发海内外数码爱好者的吐槽,可问题在于这款滚轮配件的确收获了不俗的销量。Apple Insider的一位作者统计,约有40%的用户在购买Mac Pro时,都选购了这一款配件。

原因无他,这是苹果推出的官方配件。

关于这款滚轮配件的供应商,苹果并没有对外披露,但一个直观的对比是,知名外设公司OWC在几个月后同样发布了适用于Mac Pro的滚轮配件,售价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且提供终身质保,但销量却寥寥无几。

电子消费巨头的背书对于产品价值的提升可见一斑,而这部分提升的价值也会延伸产业链向上传导。

比如近期大火的Mini LED技术,在新一代12.9英寸版本的iPad Pro上,苹果率先采用了这一技术,而作为这款产品的LED芯片供应商,中国台湾的富采控股可谓赚得是盆满钵满。

公开信息显示,在2020年,富采控股全年营收237亿元,同比降低5%;毛利率为2.9%,税后亏损高达47.4亿元。而在成为苹果供应商后,富采控股在近年第二季度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年营收比稳定逐月增长。

与去年同期相比,富采控股的技术在今年实现质的飞跃?没有,甚至市场份额都没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与苹果的联姻让这家公司无需再为产品价值而发愁,“苹果供应商”的名头就足以支持品牌溢价。

实际上,国内面板双雄也早早注意到了这一点。据科技媒体gizchina爆料,京东方预计今年将向苹果供应超过1500万片用于iPhone 12和iPhone 13的AMOELED面板,如果消息属实,这一数字相当于今年苹果iPhone AMOLED面板使用量的10%左右。

京东方对于成为iPhone的供应商有多么重视?他们甚至为此搭建了一条“苹果专线”。

当然,苹果并非是唯一选择。在今年8月,TCL科技确认旗下子公司TCL华星正式向三星电子供应智能手机AMOLED面板。更早些时候,三星发布的Galaxy Tab S7系列平板电脑上,同样搭载了TCL华星供应的面板,这也是三星Galaxy系列平板电脑历史上首次使用非三星显示面板的旗舰产品。

这些合作都充分反映了一个事实:单靠技术领先、效率提升、产能优势,或许可以在“野蛮生长”阶段站稳市场,但在市场的供需关系趋于稳定后,产品价值的提升仍需要由下游终端厂商提供保障。

显示厂商又何苦在市场中艰难寻找新的应用?苹果、华为、三星……这些电子消费品巨头就是最好的出海口,而他们的品牌溢价就是自家产品价值最有力的保证。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