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发烧友的高阶玩具 HTC VIVE Cosmos评测

IT168
关注

或许每个游戏宅都渴望拥有一台VR设备,可以自由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在各类游戏及内容中切换穿梭,Get那些现实中无法企及的刺激点。的确,戴上VR头盔的那一刻,你能尝到脱离键盘鼠标操控界面的新鲜滋味,能获得子弹从脸颊划过、海底与巨鲸邂逅的非凡体验。

稍微了解一点VR市场的网友应该都清楚,HTC VIVE是当下VR行业的佼佼者,产品覆盖齐全,功能完善,在玩家群体中也拥有良好的口碑。其最新推出的PC VR头显——VIVE Cosmos更是经过了全新设计,从视觉效果到舒适度再到内容体验都有了一定升级或改善。

可VR行业发展至今,我们见到了太多“看上去很美”的产品。整个行业经历蓝海向红海的转折,再趋于平静,给绝大多数消费者留下印象并非那么美好,要么是放在角落吃灰的VR眼镜,要么就是商场中几十块钱让孩子爽一把的“高阶玩具”。即使是那些游戏发烧友,在选购VR设备时也会犯怵,现在买了会不会很快就被淘汰?显示效果怎么样,还有没有眩晕感?游戏或其它内容够不够丰富?本篇评测,我们就借助VIVE Cosmos这款时下颇具代表性的产品,来解答这些问题。

无束缚的沉浸体验

记得几年前我初次体验HTC VIVE时,把整个设备连接好的过程着实复杂,即使是公司里的DIY大神也得捣鼓大半天,而且玩起来脚下也留着一堆线材,一不留神就容易绊到自己,心里提心吊胆自然也降低了VR本身的代入感。

这些年伴随技术的迭代,VIVE在线材的简化上花了不少功夫。如今Cosmos从头显上仅会引出一根与普通HDMI线粗细相仿的线材,这根线从用户后脑勺的位置垂下,并有大致有4-5米的长度,可以保证用户脚下最多只会踩到一根线,而一般正常使用时,没有频繁走动的话,是完全不会碰到这根线的。

引出的这根线材与串流盒相连接,另一面则分别连接电源、主机USB接口和显卡接口。连续所需的线材包括串流盒都属于VIVE Cosmos的标配,用户无需单独购买。值得一提的是,HTC VIVE后续还会推出无线升级套件,把这最后一根线也给“剪掉”了。

Cosmos最大的升级是采用了HTC VIVE的Inside-Out追踪技术。它借助头显上的多个摄像头来采集周围环境的空间数据,再通过算法将其转化为即时的3D场景信息,接着利用SLAM追踪算法及光线追踪技术捕捉手柄上发出的光,从而实现对手柄的定位。也就是说,你无需借助定位器也能在虚拟现实中自由的控制双手,同时也省去了用户设置定位器的麻烦,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便携性也随之提升。

不过Inside-Out也并非尽善尽美,它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由于Cosmos是通过摄像头追踪手柄的光圈以及环境信息实现的追踪,因此你如果处在强光照射下(白天的阳台)或是暗光环境(晚上不开灯的卧室)下,那么追踪的精度将会大打折扣。当然,HTC VIVE也为发烧友准备了更专业的外置追踪模组,提供了更精准的追踪以及更大的自由度,这将在后续推出。

Cosmos的另一个设计亮点是采用了创新的翻盖设计,以快速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切换。虽然我们都希望在玩游戏时不受打扰,但也常会遇到有电话打进来或是帮人开个门这样的场景,这不会终止你打游戏,但会打断一下,所以无需卸下头显,翻盖设计就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

你还可以通过一个更酷的方式在戴着头显的同时看到现实环境,就是按下头显上的按钮,可瞬间切换到摄像头所拍摄的影像中,虽然画质较差,但也足以做到临时应急了。从这项功能,我甚至看到了HTC VIVE未来的演进方向,AR/VR终有一天会融为一体的。

Cosmos的手柄设计的相当酷炫,灯带有特殊的纹理设计,点亮以后会给你一种“这是来自未来的手柄吧!”这样的感叹。手柄上的尺寸和重量上控制的也比较出色,长时间拿在手里玩游戏也不会有负担。按键设计也相当丰富,每个手柄有两个扳机键、一个抓取键、两枚控制键、一个菜单键以及一个摇杆。

令我意外的是,手柄是通过两节5号电池来供电的,而不是内置可充电的锂电池。要知道手柄在使用时是需要全程开启灯带的,这显然不会太省电,家里常备一些5号电池肯定是必须得了。当然,HTC VIVE或许是考虑到可更换电池有即插即用的便利,并且也能省去玩家的用电焦虑,但多少有点不太环保。

轻松自由易上手

PC VR以往给我的印象是装配复杂,没有一点DIY基础的话很难上手,不过这次的Cosmos给了我很大改观。我是一个对DIY几乎一窍不通,最多能帮妹子装个系统的人,即使是这样也能在不求助他人的情况下独立完整装配。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两个:

1、安装程序高度自动化,并会实时给出图示并验证是否连接是否正确;

2、接口独立不易混淆,而且只需连接四对接口就能正常使用。

化繁为简的设计思路配合详实的引导教程,HTC VIVE正在着力解决PC VR的使用门槛,试图让小白用户也能感受到顶级VR带来的魅力。

不过在连接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小问题。我起初试图用惠普的暗夜精灵5配合Cosmos使用,但连接过程中发现暗夜精灵5并没有配备显卡插口,只有HDMI接口,我也尝试了各种类型的转接线,但最终都无功而返,不得不改用台式机。

笔记本行业普遍再往轻薄化、一体化的方向在努力,接口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少,暗夜精灵5页并非是个例,目前行业中万元以下的大众游戏本鲜有支持显卡接口的产品。这让我觉得HTC VIVE是否应该在接口的选择上寻找更加大众化的方案,比如雷电3,而不是选择高门槛的显卡接口。

设备连接过程中还需要下载一些驱动程序,这个视各家的网速而定,大致需要6GB左右的硬盘空间。初次使用Cosmos系统会自动弹出上手教程,包括引导用户划出虚拟墙、设定高度、教你如何使用手柄等等,个人觉得还是至少需要一个5㎡以上的空间才能保证良好的体验。

VR行业仍是在由硬件带动内容

尽管VR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不再陌生,但相比PC和手机来说,VR仍旧是一个小众的硬件平台。放眼全球的互联网巨头,谁家没有VR设备?但仔细回想,这几年又有什么让你记忆深刻的VR内容诞生么?有大导演专门针对VR设备拍摄长篇电影了么?VR设备上有几款媲美PC的3A大作?其实都没有,眼下的VR行业仍旧处于硬件厂商补贴开发者及内容创造者的阶段,市场的大门还未被彻底撬开。

可即便如此,HTC VIVE作为行业的引领者仍旧为开发者和用户搭建了目前功能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的内容商店VIVEPORT。在这里,用户可以玩到时下最热门的主流VR内容,开发者及内容创造者也能通过玩家的付费获取利润。

VIVEPORT提供了无线会员服务,会员每月仅需花费58元就能体验商店内绝大多数的付费内容,对于喜欢不断尝试VR的用户来说还是非常超值的,因为这些游戏单独购买的价格往往都需要50元以上甚至上百元。当然,钟情于Steam的用户也不必担心,Cosmos也同样支持Steam平台,只要你在开发者提供的兼容列表中找到Cosmos,那么就能下载游玩。

不过Cosmos的上市时间还不算长,还需要给开发者多一些时间做适配,如果你购买Cosmos主要为了玩某一款游戏,那么一定要提前在开发者的更新日志中确认它的兼容性。

在评测Cosmos的过程中,我主要体验了三款游戏,分别是《雇佣兵2》、《fujii》和《Audio Trip》。《雇佣兵2》就不用多说了,HTC VIVE平台的当家之作,可能是目前在VR上最好玩的射击类游戏了,游戏不但画面精美,背景配乐和人物配音也应用得恰到好处,能给我带来极佳的代入感。枪战过程中,面对敌方的子弹,系统还提供了高光时刻躲避子弹的新颖玩法,让你在射击的过程中身体也不断地闪转腾挪,甚至蹲下寻求掩体,不论是给沉浸与游戏世界的你还是周围看你玩游戏的朋友,都能带来不少趣味。

《fujii》则可以理解成VR版的《纪念碑谷》,它是一款治愈类的解谜型游戏。进入游戏后,我仿佛是置身于童话故事当中,推动摇杆在环境中寻找关键物品,扣动按钮拾取,再一环接一环地逐步打开梦幻世界的大门。借住VR的沉浸式体验,能让我心无旁骛地专注思考,完成解谜的一刻也能收获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Audio Trip》被我看作是一款伪装成音乐游戏的健身游戏。一首曲子短则6、7分钟,长能达到10分钟,你需要伴随音乐的节奏根据画面给出的指示,不断挥动双手去碰撞音符,迎合旋律。看上去简单,实则十分考验体力,快节奏旋律刺激着我的大脑皮层,令人不由自主的跟着挥舞双手,舞动身体,每打两把就要摘下头显,擦去汗水才能继续。

和同事一起用Cosmos玩了一下午游戏以后,它并没有让我产生眩晕或是引起任何的生理上的不适,反而又让我重回了大学时的时光,几个人相互争抢手柄,对一款游戏可以注入一整天的激情。可当我过了几天冷静下来以后,我又会发现,这些游戏并一款能像《塞尔达荒野之息》那样给我留下一些羁绊,让忍不住再次打开它,重温那个世界。只会觉得,等下次有朋友来找我,我再打开它吧。

出现这一问题的本质还是内容的缺失,如果有一天出现了能够撬动VR销量的大作,那才真是到了VR行业的元年。

游戏发烧友的进阶玩具

Cosmos的官方售价是5899元,这个价格贵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肯定是贵的,因为同样的价格我都能换一台最新的iPhone 11了;可对于游戏发烧友来说贵吗?他们愿意花上万元去买一块显卡,难道不舍得再花5000多块钱充分发挥这块显卡的性能吗?

所以你如果是一个像我一样,喜欢游戏,但只有和朋友在一起开黑才能激发热情的人,我劝你就算钱包充裕也不要买了,因为它大概率会留在某个角落里吃灰;但你如果是条“独狼”,喜欢探索新鲜的游戏体验,试图脱离鼠标键盘,找到一个无束缚的游戏空间,那么Cosmos非常适合你,因为无论是它的佩戴体验还是内容数量都是当下一流的。

作者:邓璐良 编辑: 邓璐良 来源:IT168网站  原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