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二:更好的画质表现。
OLED改变了发光的模式,就一定是比液晶先进吗?其实各有优略势,但是OLED的优势是让你过目不忘的。比如绝对的黑位、最真实的色彩。
“理想版”的OLED技术应该是OLED有机材料主动发光,产生RGB三原色,构成色彩。而现阶段“beta版”的则是采用了W-OLED的技术,OLED只充当了自发光的背光源,不过相比液晶机械式的转动,依然拥有绝对的黑位和高对比度这样的特点。
亮度方面。液晶电视采用的LED背光,通过采用高亮度LED模块、改善背光结构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亮度。像索尼的动态背光大师版峰值亮度就可以达到4000nit,三星的QLED也能达到2000nit,并且能保证15s左右不衰减。而OLED有机发光的特点,高亮度势必会照成有机发光体的衰减,造成不可恢复的物理损伤。
灰度方面:暗部细节和色彩过渡问题不管是W-OLED还是RGB OLED都应该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一个难题。因为OLED采用的是PWM或者DC调光方式。当面板的色数达到10bit,也就是1024级的时候,要想像液晶分子那样精细的控制转向,是相当难的事情。
黑位方面:这一点毋庸置疑,OLED可以完全关闭背光。QLED也有局域控光技术,但是并不能将每个像素都控制好。
色彩方面:OLED自发光带来最纯的色彩。
刷新率方面:液晶分子在接受电信号之后还有一个机械的转动过程,而OLED就像灯泡一样,瞬间就完成了开关闭合的动作。
可视角度方面:OLED甚至可以接近180°。
均匀性方面:OLED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点发光的特点,足以打败局域控光的QLED带来的画面均匀性。
综合各个方面的性能来看,OLED占据的优势之处还是比液晶电视多的。虽然亮度和灰度不及液晶电视,但是在对比度、色彩、刷新率、可视角度、均匀度这些方面对已经远远超过了液晶电视。
理由三: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OLED阵营。
从产业端看,OLED面板产业链日趋成熟,加速了OLED的产能的释放,在产线建设方面,韩国、中国大陆都在纷纷投入OLED面板的建设,LG DISplay、京东方、华星光电、夏普等已加入OLED建设阵营,投资都在千亿级别。品牌方,除了三星、TCL、海信之外,大家都推出了OLED电视。
不过液晶电视是每个品牌都有的。传闻,三星正在研发QLED与OLED合体的QD-OLED技术,并运用在大屏电视上,海信和TCL也有相关的动向证明他们对OLED也是十分感兴趣的。随着市场的成熟,相信也一定会加入进来。
不过主打性价比的互联网电视,一方面他们品牌定位难以出售这么高价格的OLED产品,另一方面,他们想要压低OLED电视价格,LGD也原意给他们供货来打断市场的平衡状态。虽然多品牌都身在OLED,整个大屏OLED面板的统治权还是在LGD手里。
国内厂商对OLED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弱。虽国内已经紧锣密鼓地布局OLED面板的生产线,不少LCD 面板厂商也转型OLED。但与LCD产业链一样,OLED面板产业链较长,设计零部件、产品多,技术路线多元。而其上游产业链,也就是原材料(ITO 玻璃、有机发光材料、驱动IC 等)这一环节话语权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国内几乎一片空白。
当然,OLED中游产业环节,也就是面板制造方面,目前中游的OLED 面板产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 等传统LCD 厂商手中,中国面板厂商投入的力度以及增长速度相当可观,京东方、深天马以及柔性屏3D 曲面玻璃蓝思科技,已开始布局OLED 产线,预计在今年前后将形成一定的产能规模,有望在OLED 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OLED技术的下游终端竞争就更为激烈了,市场增速巨大,主要有两部分,在大屏电视方面,定位于高端的OLED电视,很好迎合了消费升级趋势,而随着日系家电的退出以及国产家电TCL、创维、海信等海外影响力的增加,终端发力刺激供给侧的发展还需要看国内电视厂商的投入力度。
总结:大家诟病的烧屏问题,其实随着LGD对OLED产品的改良,从2017年开始产出的OLED面板烧屏的问题就基本已经解决。正常使用六七年是没有问题的。
OLED电视早就不是什么土豪玩物了,从这次双十一的彩电购买结构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OLED电视。如果你的预算真的不是很吃紧,就想要千元互联网电视。一旦有一点品质考虑,其实我都建议直接上OLED电视,这带给你的感官享受绝对是不同的。也许从此以后你去电影院的次数都少了。
(作者:小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