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HDR等技术您真了解吗?别花冤枉钱了

IT168 中字

每当我们想买一件东西的时候通常都会仔细比对它的技术参数、功能等亮点,但如今电视上的黑科技概念越来越多,比如像什么4K、HDR、3D、环绕声、超高刷新率等等,而且几乎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推出一些新的技术,但其实其中有些看似很高大上的技术,对我们视听体验的提升并没有太大帮助,不明不白之间就为自己用不到的技术而掏了冤枉钱。

今天小编就要和大家聊的便是当下电视等设备中最常被提及的4K、HDR和环绕声这三项技术概念,首先希望大家能了解它们的原理,看看我们是否有必要为它们买账,其次希望今后大家在挑选电视的时候能不再被无良商家所忽悠。好了,废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吧。

一、4K

我们都知道屏幕上展示的图像都是由一个一个像素点组成,玩过《我的世界》的小伙伴应该清楚,当在一定空间(屏幕尺寸)内组成一件物体(图像)时,我们运用到的方块(像素)越多,物体(图像)看上去就越圆润细腻。

在过去的几年,1080P(分辨率为1920*1080)是业内的主流标准,也就是说屏幕的水平方向可展示1920个像素点,垂直方向可展示1080个像素点,总像素点为2073600个,但如今随着技术的提升,更为高清的4K分辨率标准已发展为新的主流。

▲左:1080P分辨率标准,右:4K分辨率标准

4K电视的4K标准则多为3840*2160分辨率,从像素点上来看,4K分辨率水平方向可展示3840个像素点,垂直方向可展示2160个像素点,总像素点为8294400个,已经达到1080P标准的4倍,当片源可以达到屏幕分辨率的要求时(片源内容的分辨率≥屏幕分辨率),屏幕拥有越高的分辨率我们便能更容易看到更多的画面的细节。

总体来说,随着目前4K内容的成熟(目前各大流媒体平台的诸多内容资源大多已支持4K标准),4K分辨率的电视也已到了可以发挥用武之地的时期(8K电视受内容所限不建议现在购入),建议大家买电视的时候能买4K就尽量买4K的。

二、HDR

为进一步了解HDR和环绕声这两项技术,小编有幸在CCBN 2018前夕探访了业内知名的杜比实验室,体验了当今杜比视界(Dolby Vision)HDR影像技术和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沉浸式音频技术在电视机等设备中的应用,并和杜比实验室中国区商业策略总监周惠进行了一番交流。

▲杜比实验室中国区商业策略总监 周惠

以小编的理解来讲,相比起分辨率,HDR则是一项锦上添花的技术。通俗点说,这项技术可以让电视该显示亮的地方特别明亮,该暗的地方又暗得下去,保留原先SDR(标准动态范围)中容易丢失的画面细节,并让电视屏幕画面看上去有如我们肉眼观看真实世界时的那种明暗之感。

根据科学家认定,人的眼睛能够感知到0.001尼特(尼特:约为一平方米面积内的一支蜡烛的亮度)到2万尼特,超过2万尼特就超过了人的生理极限。而1万到2万尼特之间的亮度的区别肉眼识别起来又不是非常敏感。

目前业内规格最高的蓝光(Blu-ray Disc)内容在拍摄到后期制作、传输、显示,这个环节里面的动态范围和颜色都被压缩的很厉害,蓝光所规定的内容制作范围是0.117到100尼特,所以我们看到蓝光内容制作出来的内容比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的范围窄很多。而目前许多高端电视机已经可以到2000尼特,但蓝光内容给到电视机的内容只有100尼特,所以输出到电视上远不能发挥电视2000尼特的优势。

若想要将电视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以源自影院的杜比视界(Dolby Vision)为代表的HDR技术逐渐被业界采用。首先在内容源方面,杜比生产了峰值亮度达到4000尼特的专业监视器 - Pulsa,这也是目前为止最高亮度、动态范围最大的监视器。也就是说目前业界能够生产的杜比视界内容是0.001到4,000尼特,虽然还没有达到刚才说的一万尼特极限,但随着更大动态范围更宽色域监视器的出现,生产出来的内容也将具备更大的动态范围和色域。

杜比视界的应用帮助创作者生产更大动态、更大色域的内容,即使未来电视面板技术快速发展,已经制作的杜比内容也可以满足要求。

▲左:SDR画面效果,右:杜比视界HDR画面效果

▲左:SDR画面效果,右:杜比视界HDR画面效果

▲现场体验的面相国内主流市场的支持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的TCL C6电视

据了解,杜比视界(Dolby Vision)将现场演示的这款TCL C6电视的色域和动态范围等性能充分发挥了出来,通过提供更接近人眼所能看到的峰值亮度、局部对比度和丰富色彩,带来栩栩如生的图像。从实际体验上来讲,当我观看杜比视界设备播放的内容时,仿佛有一种从老旧黑白电视一下换成彩色电视的惊艳之感。

总体来说,如果您对画质体验有着高要求,那么在同价位的电视里,支持杜比视界HDR影像技术的电视都不会让您失望的。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